1941年1月,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当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九千余人遭到国民党军队围歼,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牺牲。这场蓄谋已久的反共事件,让原本就紧张的国共关系雪上加霜,国民党反动派的气焰也随之嚣张到了极点。
就在"皖南事变"发生后的第二个月,也就是1941年2月14日,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的一个普通家庭里,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这个刚来到世上的男孩,就是毛远新。谁也没想到,这个在和平年代本应享受父母宠爱的孩子,从出生起就注定要经历一段颠沛流离的苦难岁月。
此时的新疆,早已不是外界想象中的"世外桃源"。作为连接中原与苏联的重要通道,这里原本是中国共产党与盛世才政权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阵地。从1937年开始,中共中央就陆续派遣了大批干部来到新疆工作,毛泽民、陈潭秋、邓发等同志先后抵达,他们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开展抗日宣传,为新疆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盛世才的态度逐渐发生了转变。这个曾经依靠苏联支持和中共帮助才站稳脚跟的新疆督办,开始担心共产党在新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选择与国民党靠拢。
1942年,新疆的政治风向彻底变了。盛世才以"另有任用"为由,将中共派驻新疆的领导人陈潭秋调往迪化关押,随后又以"煽动暴动"的罪名,大规模逮捕在新疆工作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这年9月,抓捕行动波及到了毛泽民一家。在第一波被捕的名单里,就有毛泽民、朱旦华和年仅一岁多的毛远新。
被捕后的毛泽民被单独关进男牢,朱旦华则带着小远新被关在女牢。那时的毛远新还只是个刚会喊"爸爸""妈妈"的幼儿,对监狱的残酷几乎没有概念,只记得牢房里光线昏暗,空气中总有一股潮湿发霉的味道。母亲朱旦华把所有能找到的柔软布料都垫在他身边,用自己的体温给他取暖,可即便如此,孩子还是经常因为缺衣少食而生病。
最让朱旦华揪心的,是根本见不到丈夫毛泽民。盛世才为了隔绝毛泽民与外界的联系,不仅禁止任何探监行为,甚至对外宣称毛泽民"病重",连最基本的消息都不让透露。小远新那时还不到两岁,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牢房外那扇永远紧闭的铁门,还有母亲每次提起"爸爸"时泛红的眼眶。
1943年9月27日深夜,盛世才派出特务,偷偷摸进监狱,将毛泽民、陈潭秋、林基路等几位共产党领导人秘密杀害。这时候,小远新刚满两周岁没多久,就这样永远失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据后来幸存的难友回忆,毛泽民牺牲时年仅47岁,他最后留下的话是"决不脱离党,决不背叛革命"。
失去了丈夫的朱旦华强忍悲痛,带着年幼的远新继续在监狱里熬日子。那时的女牢关押着二十多名女共产党员和家属,大家挤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睡的是铺着稻草的地铺,吃的是掺了沙子的杂粮饼。为了不让小远新忘记父亲,朱旦华常常在夜里抱着孩子,轻声哼唱毛泽民生前教她的革命歌曲;为了让孩子的身体能发育,她把自己本就不多的口粮省下来,熬成稀粥喂给远新喝。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三年。直到1946年,转机终于出现。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营救在新疆被关押的同志。党中央专门成立了营救小组,通过延安与重庆的联络渠道,向国民党当局提出释放要求;周恩来、邓颖超等领导同志也多次与国民党谈判,强调"释放新疆被捕人员是关系团结抗日的大事"。
与此同时,时任国民党西北行辕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的张治中将军,出于对国家民族负责的态度,也积极参与了营救行动。他多次向蒋介石进言,指出"新疆问题宜和平解决",并亲自出面与盛世才交涉,要求释放被关押人员。经过多方努力,到1946年7月,这批在新疆被关押了四年之久的共产党员和家属终于重获自由。
当朱旦华带着毛远新走出监狱大门时,外面阳光灿烂,孩子已经五岁多了。他穿着母亲用旧衣服改制的褂子,怯生生地望着眼前这个陌生的世界。经过一个月的长途跋涉,他们终于回到了革命圣地延安。
那是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毛泽东主席站在窑洞前,远远地就看到了跑过来的小远新。他蹲下身,一把将孩子抱在怀里,慈爱地摸着他的头。这是毛远新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伯父,也是他第一次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暖。
这段苦难的经历,虽然给毛远新的人生蒙上了一层阴影,但也让他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坚韧,什么是信仰。
自此毛远新开始了与伯父毛泽东共同生活的岁月。在延安的日子是毛远新最快乐的童年时光。他被送进了中央机关托儿所,和其他革命后代一起上课、做游戏。老师教他们唱《东方红》,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毛远新学得特别认真,每次背课文都能得表扬。
1947年,国民党胡宗南部队进攻延安,党中央决定战略转移,托儿所的孩子们也跟着队伍一路前行。那时候条件艰苦,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但毛远新从来没喊过苦,他以伯伯和战士们为榜样,觉得自己是男子汉也要坚强。
到了河北平山的西柏坡,局势稍微稳定下来。可朱旦华的工作越来越忙,她被派往江西南昌,参与新中国的建设工作。1949年夏天,经组织介绍,她和方志纯同志结了婚。考虑到毛远新的成长环境,朱旦华决定带他一起去南昌。临走前,毛泽东特意把毛远新叫到身边:"小豆豆要去南方了,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毛远新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把伯伯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南昌的八一保育院,是专门为革命后代办的学校。毛远新在这里认识了许多新朋友,有红军的后代,也有烈士的孩子。他每天背着小书包去上学,学算术、念课文,还参加了儿童团,负责给大人们送信。虽然离开了延安,但他时常会想起伯伯的"小豆豆"外号,想起托儿所里的小伙伴。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51年。这一年,朱旦华要去北京参加全国妇联的会议。出发前,她给毛泽东写了封信,说想带毛远新去看看伯伯。毛泽东很快回了信,不仅同意他们来北京,还说:"就让小豆豆留在北京念书吧,正好和李敏、李讷做个伴。"
就这样,毛远新第一次来到了首都北京。他住进了中南海,和堂姐李敏、李讷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在这段时期,毛远新的生活起居、学习教育等方方面面都由毛泽东亲自过问和照顾。作为毛泽东身边最小的孩子,毛远新在伯父的悉心呵护下成长,深受关爱。
虽备受关爱,但毛泽东对毛远新的学习要求非常严格,所以他从小学到大的成绩始终稳居班级前列,尤其在理科科目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
1954年,毛远新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育英学校毕业。这所成立于1948年的老牌学校,曾是许多革命后代和干部子女的求学地,教学质量在京都享有盛誉。凭借出色的综合表现,他被直接保送到北京101中学继续深造。
作为重点中学,101中学的学生不仅成绩优异,更注重全面发展。在这里,毛远新不仅保持了学业上的领先,还积极参与学生工作:初中阶段便担任班长,到了高中更是当选为少先队大队长。1960年高三学年,他因思想进步、表现突出,经组织考察后成为中共预备党员——这在当时的中学生群体中是极为少见的荣誉,足见其综合素质的出众。
若说中学阶段是毛远新成长的基石,那么大学时期的选择则更显格局。按照常规路径,以他的成绩完全可以选择国内顶尖的综合性大学,但他却将目光投向了更能服务国家需要的领域。1960年高中尚未毕业,他便被保送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所由中央军委直属的军事工程高等学府,被誉为"红色兵工摇篮",从这里走出的毕业生大多成为国防科技领域的骨干力量。
毛远新准备上大学,开始独立生活,也结束了与毛泽东同住的时光。这前后约13年的朝夕相处,不仅让毛远新得到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也让他与伯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可毛远新在哈工大学习没多久,又做出了一个让人出人意料的新选择。1961年,他选择参加普通高考,凭借扎实的知识功底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这所中国最高学府的工科专业,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教学资源,与他此前的军事工程学习形成了良好的互补。但经过一年的学习,他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无线电技术虽好,可国防工业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于是1962年,他主动申请转回哈军工,转入导弹工程系雷达专业继续深造。
大学期间的积累在实践中迅速转化为能力。1964年暑假,毛远新回到北京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长谈。
这次谈话内容涉及他对国内外形势的看法、个人学习体会以及对未来工作的思考,被整理成《毛主席与毛远新谈话纪要》并正式出版。
1965年大学毕业后,毛远新没有选择留在科研机构或高校,而是主动投身军旅一线。他被分配到沈阳军区某部担任技术员,在基层岗位上积累了近一年的实践经验。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的差距,也更坚定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
时间来到1968年,随着时代浪潮的推进,毛远新的工作轨迹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年5月,经组织任命,他先后担任辽宁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辽宁省军区政委等职。此时的辽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既是国家重工业的重要基地,也是各项政策落实的关键区域。在这些岗位上,他既要参与地方治理,又要协调军地关系,工作强度和复杂度远超以往。但他始终保持着一贯的严谨作风,深入基层调研,倾听群众需求,在推动地方发展中展现出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197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召开时,周恩来总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出于对年轻干部培养的考虑,在人事安排环节提名了毛远新进入中央委员行列。
然而,对于这个提议,毛泽东主席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明确表示,毛远新连中央候补委员的资格都不应该获得。这一决定看似简单,实则直接切断了毛远新在当时政治体系中获得更高层级职位的可能性,也为他此后的政治生涯划定了明确的边界。
1974年1月,毛远新的职务再次调整,被任命为沈阳军区空军政委;仅仅一个月后,又升任沈阳军区政治委员。作为大军区的主官之一,他不仅要负责思想政治工作,还要统筹军队的全面建设。
那年辽宁南部地区开始出现异常地质活动。营口、海城一带先是零星发生了百余次小规模地震,虽然震级不高,但频繁的震动还是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恐慌。到了1975年,地震活动明显增强,震感越来越强烈,频率也越来越高。辽宁省地震办公室第一时间将这一异常情况上报给了省委,一场关乎数十万群众安危的大考就此摆在了辽宁省委面前。
当时,辽宁省委将应对地震灾害的重任交给了省委常务书记李伯秋。作为分管政法和信访工作的领导,李伯秋深知地震预报的复杂性和敏感性——既要避免误报引发社会恐慌,又要防止漏报导致重大损失。为了稳妥处理此事,他召集了包括毛远新在内的多位领导干部召开紧急会议,共同分析震情、商讨对策。
会议现场的气氛有些凝重。多数同志心里存着侥幸心理:毕竟这些年的小震虽然多,但真正造成严重破坏的大震还没发生过;再说,历史上关于地震预报的准确案例本就不多,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说要发预报。有人提出"再观察观察",有人建议"先做些预防准备但不公开预报",讨论来讨论去,意见始终无法统一。
就在这时,毛远新站了起来。他的语气坚定:"我建议立即由辽宁人民广播电台直接播出地震预报,人命关天之事不容麻痹大意!"毛远新的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在会议室里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有人担心:"这么大的事,万一没震呢?影响多不好?"也有人提醒:"预报需要严谨的科学依据,咱们现在掌握的数据够吗?"
在毛远新的坚持下,辽宁省委最终决定: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由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在当天晚上向全省发布地震预报,明确告知海城、营口两县群众做好防震准备。
为了确保信息传达到每一个角落,省委还制定了详细的落实方案:从当晚开始,辽南地区的海城、营口两县所有居民必须全部搬离室内,在空旷地带搭建临时住所;生产队的大牲畜、农业机械要全部转移到室外,避免地震时被砸毁;各级党员干部、民兵要组成工作组,挨家挨户上门动员,确保没有一户遗漏;同时,利用农村的大喇叭、城镇的广播站反复播放防震知识,指导群众如何避险。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海城、营口交界地带突然发生7.3级强烈地震,地动山摇之间,房屋倒塌、道路损毁。但由于预警及时,绝大多数群众已经在地震发生前撤离到了安全地带。据统计,这次地震共造成约1.3万人受伤,1300余人遇难,与同等强度的地震相比,伤亡数字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前转移,成功挽救了超过十万人的生命。
地震发生后,毛远新第一时间赶到了灾区,立刻投入到救灾工作中:协调救援物资的调配,组织医疗队救治伤员,安排人员搭建临时安置点,甚至亲自到废墟里和救援队员一起搬运石块、寻找幸存者。
自此之后,除了地方和军队工作,毛远新在1975年还承担了另一项特殊使命:经毛泽东指定,他担任中央政治局联络员,负责沟通中央与地方的联系。这一角色要求他既要准确传达中央精神,又要及时反馈基层情况。
那段时间,他频繁往返于北京与辽宁之间,深入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了解政策落实中的实际问题,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他的汇报材料往往数据详实、分析透彻,为中央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对当时的工作局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毛远新选择返回辽宁继续工作。同年10月6日,随着"四人帮"被粉碎,他因涉嫌参与政治活动被隔离审查。1977年正式开除党籍后,生活发生剧变:从昔日主政一方的军区政委,变为接受组织调查的被监管对象。1986年军事法庭以受贿等罪名判处17年有期徒刑,实际服刑10年零3个月。
狱中生活期间,家庭牵挂始终萦绕心头。女儿李莉因幼年高烧导致双耳失聪,妻子全秀凤独自承担抚养重任。1989年获准保外就医后,毛远新赴江西南昌与母亲朱旦华团聚。首次与女儿相见时,8岁的李莉对他充满陌生感,这位父亲不得不从头开始教孩子认字读书。在南昌的五年间,他不仅修复家庭关系,还系统研读电子技术资料。
1993年10月刑满释放后,毛远新化名"李实"在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谋职。从基层办事员做起,凭借哈军工培养的专业功底,很快晋升为质量管理体系负责人。
那几年,他住在上海普陀区一间老房子里,屋里摆着几件旧家具,墙上挂着女儿李莉小时候画的画。那时候他每天骑辆旧自行车去单位,早上准时到岗,先到实验室检查仪器,再和同事开个短会布置当天任务。尽管左腿留有残疾,他仍坚持加班至最晚,带领团队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1997年身份曝光后,同事们仍因其专业能力推选他连续三年获评先进工作者。
经济生活方面,工资从最初的600元逐步增至2001年的1600元。后来国家给烈属发补助,每月又多了几百块,生活更宽裕些。1996年上海市政府分配的60平米新居,让这个历经风雨的家庭有了安稳居所。女儿李莉在聋哑学校完成基础教育后,2000年考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大专,毕业后又自学英语准备专升本。毛远新发挥技术特长,辅导女儿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父女关系逐渐融洽。
退休后他很少回辽宁,但每年清明都会去韶山。2012年10月,他以"李实"的名字跟着旅游团去参观南水北调工程。游客们不知道他是谁,还主动帮他拍了张站在大坝上的照片。
2013年12月24日,湖南省委在长沙举办“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毛远新作为毛泽东亲属代表出席,与毛新宇、李讷、李敏等人共同坐在会场前排,共同追忆那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
2023年新疆之行,站在毛泽民牺牲60周年的纪念碑前,这位白发老人沉默良久——那里埋葬着他的父亲,也埋葬着一个时代的风云激荡。
2024年12月26日,毛远新以83岁高龄坐轮椅携家人参加纪念活动。活动中他尽管行动不便,仍在活动开始时刻意起身肃立致敬,表达对毛泽东的深切缅怀。
自此保持极低调生活,公开动态集中于家庭及历史回顾。
如今84岁的毛远新,在上海过着再普通不过的退休生活,孙辈绕膝的天伦之乐冲淡了往日的波澜。
股票网app,配资平台,沈阳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